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 ? 2015年9月3日至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中國作物協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和敖漢旗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國際會議在我旗召開。經過世界各國考古、農業文化遺產、谷子體系等方面頂級專家的充分論證,敖漢旗是世界小米之鄉。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印度植物基因組國家研究會、韓國仁荷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眾多國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50多名專家學者,英國聯合利華公司、英國soya種子公司、中糧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負責人以及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臺、新浪網、中國社會報、內蒙古電視臺、內蒙古日報等16家國內主流媒體記者參加會議。
旗委書記邱文博主持了大會開幕式、閉幕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赤峰市委常委、副市長楊萬濤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英國劍橋大學科技考古學講席教授馬丁· 瓊斯等分別主持了學術研討會。
旗政府旗長黃彥峰作了《傳承八千年農耕文化,讓敖漢小米走向世界》的主題報告。黃彥峰詳細介紹了我旗旱作農業基本情況、發展旱作農業優勢、旱作農業保護與發展規劃。
敖漢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經考古專家論證,早在10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2002年在興隆溝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谷物標本,其中糜子占90%、谷子占10%,經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14鑒定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比中歐地區發現的谷子早2000至2700年,被認為是人工栽培形態最早的谷物,興隆洼地區是中國古代旱作農業起源地,也是橫跨歐亞大陸旱作農業的發源地。在興隆洼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其中石杵、石斧、石鏟、石刀等,是與旱作農業相關的原始生產工具,不僅見證了農耕文化的起源,也證明了敖漢最具旱作農業系統的典型性和代表性。2012年8月18日,我旗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正式命名我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是全國第六個、全區唯一一個農業文化遺產地。
目前,我旗谷子種植面積達到74萬畝,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優質谷子生產基地。計劃到2020年,建設谷子良種繁育基地1萬畝、高標準谷子生產農田40萬畝,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谷子品種6個,實現谷子產品認證的全覆蓋。我旗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優化、產業體系完善、綜合效益明顯”的谷子產業格局,最終形成“龍頭企業做市場、品牌建設樹影響、合作組織抓生產、政府部門做服務、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的谷子產業體系,力爭把我旗建成為“中國北方雜糧輸出集散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綠色有機雜糧農產品生產輸出基地”,讓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個品牌發揮作用,憑借天然綠色的品質、健康休閑的標志和農耕文明的厚重,讓敖漢小米享譽國內外,走向全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英國劍橋大學科技考古學講席教授馬丁· 瓊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刁現民、英國聯合利華公司研發專家弗朗西絲 ·布萊等近30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小米的馴化過程、谷子的傳播歷史、谷子的鑒定、粟文化發掘、小米的發展等主題向大會做報告,并進行了學術研討。
9月5日,英國劍橋大學科技考古學講席教授馬丁· 瓊斯在大會總結講話中指出,這次會議聚集了很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共同研討。各位專家學者的報告讓我們從植物學、農學和基因學的研究領域延伸到了關注自然和人文環境,這是我們會議的一個收獲。大家討論的課題如小米從野生馴化的過程、谷子的傳播歷史等等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對今后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理論依據,對敖漢小米文化理解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通過這次會議我們確定了內蒙古敖漢旗是“世界小米之鄉”。到目前為止,這里出土的植物碳化顆粒和原始生產工具,不僅證明了敖漢最具旱作農業系統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證明了這片土地是農耕文化的起源。?
會議期間,我旗舉行了招商洽談會。旗投促局向與會的企業負責人介紹了敖漢旗基本情況,推介了招商項目。英國soya種子公司、聯合利華公司、黑龍江自然冰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沁州黃小米有限公司負責人就有關項目事宜進行了洽談。
與會的全體人員實地參觀考察內蒙古龍源博物館、四家子鎮東井村谷子產業帶、敖漢遠古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敖漢旗博物館、敖漢科技實驗示范基地、興隆溝第二地點“中華祖神”出土圣地和興隆洼遺址。
旗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希生、旗政協主席王華等旗級領導出席會議。各鄉鎮蘇木辦事處主要負責人、旗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開幕式。
上一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
下一篇:沒有了!